導論:時尚源始一百年

一談起時尚,當然和服飾脫離不了關係,而服飾在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中,往往展現不同的面貌。窮本溯源,在《舊約》的〈創世紀〉中,亞當和夏娃受了蛇的誘惑,偷嚐禁果,開始有了辨別善惡的知識,便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。上帝得知他們違反禁令,就用獸皮作成衣服給他們穿,並且將他們逐出伊甸園。就亞當和夏娃而言,衣服代表著他們具備了身分認同,以之對抗上帝,同時顯露了文明人的羞恥心。


上帝說,亞當下凡後要勞動,而夏娃則要生養小孩,這就是文明的初始階段。後來,在部落社會和封建時代,階級、職業頗為固定,加上宗教色彩濃厚,衣服除了禦寒保暖、表現身分之外,還可發揮宗教的功能和呈現地方色彩。


歷史中的時尚


部落社會中,酋長和旗下成員的頭飾、服裝、面部的花紋,都有固定的造型。在祈福消災的祭典中,人扮演神的角色,服飾開始踰越日常生活的限制,展現出人類在服裝製作上的創意。到了中世紀,歐洲的嘉年華會(carnival)中,參與者更讓想像力淋漓盡致。歐洲諸民族之服裝也自成特色,如中世紀騎士的盔甲、北歐維京海盜(The Vikings)的戰甲,以及蘇格蘭的裙裝等。


一到專制王權的時代,國王、貴族、神職人員以及平民,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固定的穿著。居上位者往往引領時尚潮流。例如,在十六世紀,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(Elizabeth Ⅰ)的服飾不但極盡華麗,而且還插金戴銀,這種打扮是當時貴婦的最佳典範。又如十七世紀的法國,統治者路易十四(Louis ⅩⅣ)既喜愛炫麗的服飾,又雅好假髮,這種裝扮更影響了其下的貴族。


時尚的震央來自王公貴族,畢竟他們擁有權力、經濟力,以及高高在上的身分。然而,自從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,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興起,服飾解放,男性的西裝和女性的高級訂製服(haute couture)正式登場。一開始,他們模仿貴族的裝扮,但日後也逐漸建立起自身的品味。


十九世紀算是時尚變化的過渡期,因為貴族還保留部分的影響力。例如,英國設計師渥斯(Charles Frederick Worth),於十九世紀中葉到巴黎開設服飾店,推出高級訂製服,大受拿破崙三世的歐仁妮皇后的青睞。渥斯以這位法國大主顧為號召,吸引了大西洋兩岸的許多資產階級貴婦也前來訂製服飾。


此外,法國調香師嬌蘭(Guerlain)也以歐仁妮皇后的品味為依歸,開發出新香水,如「野之香」、「花之精」;這種植物性的香水,有別於過去流行的動物性香水。十八世紀中期,現代醫學誕生,衛生觀念的強化,使得人們相信骯髒惡臭容易滋生細菌,導致生病。於是具有臭味的動物性香水,便日漸被充滿芳香的植物性香水所取代。


時尚隨文明演進


由香水的例子可見,文明的進步也會改變時尚。當時歐洲的資本主義大行其道,交通日益發達,流行雜誌登場,物流系統向四面八方擴散,這種種的轉變,都對時尚產生不小的影響力。例如,休閒文化在朝野的重視下而流行,商人大加開發度假區,經由百貨公司的推波助瀾,輕便的休閒裝於焉上市。以英國而言,十九世紀中期,倫敦市民盛行搭乘火車,前往布萊頓(Brighton)度周末;至於對岸的法國,由巴黎直通諾曼第(Normandy)的火車開通後,民眾也爭相到海邊戲水,消除日常工作的疲勞和緊張。此後褲裙、短褲等休閒裝受到民眾的喜愛。而十九世紀末的水療風潮也延續到了二十世紀,更讓海邊遊玩的女士改頭換面,比基尼泳裝正式亮相。


休閒裝的盛行,意謂著大眾想要擺脫精神的限制和身體的拘束。不過,當時的女性仍舊身穿束腹內衣(corset),長久下來,不但對血液循環和內分泌造成不良影響,而且時時壓迫膀胱和腎臟,更導致消化不良、便秘等症狀。再有嚴重者,性器官還會萎縮,一旦面臨分娩便痛苦萬分。為了消弭這些害處,十九世紀末,美國的布魯姆夫人(Mrs. Bloomer)在大西洋兩岸極力倡導女性服裝解放運動,鼓吹女性要改穿寬鬆的褲裙,歐美兩地有許多婦女隨之唱和。


二十世紀初,流行寫真(Fashion Photography)取代了時裝畫,為流行服裝的擴展,助了一臂之力。十九世紀末,法國攝影師納達(Nadar)父子開始為上流社會貴婦拍攝全身的人像,到了一九二○年代,也就是所謂美好年代(Belle Epoque),德‧梅爾(Adolf Gayne de Mayer)和艾德華‧史泰堅(Edward Steichen)繼續為時尚留下珍貴的紀錄。他們將空間延伸到室外,如賽馬場、大飯店、沙龍,甚至艾菲爾鐵塔等。二次大戰結束後,時尚攝影師受到大家的矚目,歐文‧潘(Irving Penn)與理查‧亞維東(Richard Avedon),這兩位重量級的大師,相繼為《哈潑時尚》(Haper Bazaar)和《時尚》(Vogue)雜誌留下許多影像,同時也記錄了很多設計師的作品。


時尚展現精神價值


一九四五年,二次大戰結束,西方世界進入了嬰兒潮(Baby Boom)時期;一九六○年代,這些戰後的小孩成長茁壯,成為充滿理想的年輕人。他們抗拒傳統的權威,在大學校園內掀起反抗官僚體制的學生運動,當時也正值美國黑人爭取民權的運動。這兩股熱潮,讓年輕人的梳妝打扮隨之改觀,牛仔褲(jeans)是最明顯的抗爭記號,迷你裙(miniskirt)所展露出的女性腿部曲線,也意謂著女裝的另一波解放。繼這兩股抗爭潮之後,反越戰又是另一股浪頭;等到抗爭退潮,美國的嬉皮運動(Hippie)與英國的龐克文化(Punk)應運而生,其特色是靜態的反動,但對於現行的政治經濟體制,仍充滿無言的抗議。


服飾和人的精神價值往往密不可分。所謂「傳統」,是指主流的社會價值要求人們順從體制,遵守倫理規範,過著有規律的生活;傳統價值若表現在穿扮上,就是短髮、西裝、領帶。反之,嬉皮留著一襲長髮,蓄著鬍鬚,裝扮十分隨興而邋遢;龐克則是頭上梳起尖條型的髮式,身穿黑色皮夾克。這些打扮無疑是象徵反主流的記號,主流傳統的外在是拘謹而僵板的裝扮,嬉皮和龐克則顛覆了這種既定的規範。


當然,時尚產業隸屬於主流文化,要掀起徹底的大變革,絕非易事。但如果設計師嗅覺敏銳,能夠掌握時代中的其他脈動,如嬉皮、龐克、街頭流行(street fashion),並將這種邊緣的活力納入設計的範疇中,倒也能夠為停滯不前的時尚打開一條出路。例如,一九八○年代,日本設計師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這兩位大師的作品,一則以黑色為基調,將黑服從葬禮中解放出來;二則是整件服飾前後左右都被加以解構。這可說是主流文化開始吸納邊緣活力的典型。


時尚靈感出古入今


強調科技戰的今日,原本充滿亮麗榮光的軍服退居邊緣,改良成草綠服和迷彩裝當道,「軍裝風格」只有偶爾躍居為當季的流行主題罷了。回顧過去,軍服曾經為時代的變化增添許多色彩。十九世紀初,拿破崙叱吒歐洲;最後的滑鐵盧戰役,身穿紅色制服的英軍與藍色制服的法軍決一死戰,兩方統帥,也都身著華麗的軍裝親赴前線督戰。日本戰國時代,群雄並起,此起彼落的戰役成為家常便飯,每位武將,如武田信玄、上杉謙信、織田信長、豐臣秀吉、德川家康等人身上的戰甲,個個都是極盡絢麗。十九世紀末期,部隊的大衣也影響了老百姓的穿著,尤其是布柏利(Burberry)、「Aquascutum」、「DAKS」等品牌的大衣,都是從軍服的設計得到靈感。目前,能夠保留文藝復興時代風格的軍服,恐怕只有英國白金漢宮前的禁衛軍,和加拿大騎警隊的制服而已。


中性的軍服風格,如今跨越了性別界限,經常被運用在女裝的設計上。一九八○年代,法國設計師高第耶(Jean-Paul Gaultier)為男性設計裙裝;美國導演伍迪‧艾倫(Woody Allen)的《安妮‧霍爾》(Annie Hall)一片中,女主角戴安‧基頓(Diane Keaton)則身著男西裝,從這些例子可以發現,流行服飾的性別界限日漸模糊。這個現象也和時代風潮息息相關。自一九七○年代女性解放運動以來,一些涉及性別思考的理論與女性主義論述開始受到重視,例如瑞士心理學家卡爾‧榮格(Karl Jung)指出,男性體內具有陰性特質,而女性體內也有陽性特質,因此運用雌雄同體(androgyny)的概念,有助於人心的探討。敏銳的設計師也很容易掌握到這一股時代的脈動。


自一四九二年的大航海時代以來,歐洲人攻城略地,擴張殖民主義。到了一九八○年代中期後,殖民風的女裝開始露相。帶有埃及、摩洛哥、印度等地特色的服裝,或是像西印度群島的南國異國情調,皆影響了設計師的創作。西方人的殖民活動孕育了「東方主義」(Orientalism)的思考,發揮了第二波威力,為時尚界注入一股新活力。日本的和服與漫畫卡通、中國的旗袍、印度的沙麗裝等,在設計師的巧手下百花齊放。這可在歐洲設計新銳如亞歷山大‧麥克昆(Alexander McQueen)、約翰‧卡里亞諾(John Galliano)、馬克‧賈克柏(Marc Jacobs)的作品中得到明證。現今許多設計師一有空就會到第三世界旅行,體驗異國色彩與服飾的刺激,蔚為一股潮流。


步入影像的時尚


設計師除了四處吸收靈感之外,也開始跨足電影界,例如,義大利設計師亞曼尼(Giorgio Armani)為《美國舞男》操刀,男主角李察‧吉爾(Richard Gere)在片中的扮像令人印象深刻。而在《大亨小傳》(The Great Gatsby)一片中,勞勃‧瑞福(Robert Redford)飾演男主角蓋茨比,身上的服飾即出自於美國設計師羅夫‧羅蘭(Ralph Lauren)之手。一年一度的好萊塢奧斯卡金像獎典禮上,?多知名影星身穿名牌服飾,踏上星光大道,這更是一個絕佳的造勢場合,許多設計師的作品在此大打廣告,如莎朗‧史東(Sharon Stone)喜歡路易‧威登(Louis Vuitton),而茱蒂‧福斯特(Jordie Forster)則偏愛亞曼尼的服飾。


時尚界和美國電影界一拍即合,在一九六○年代時,他們的結合成為互惠的拉抬。像法國設計師紀梵希(Givenchy),就經常為女星奧黛麗‧赫本(Audrey Hepburn)設計銀幕上的戲裝。如同《奧黛麗‧赫本──好萊塢時尚傳奇》一書中所陳,赫本和紀梵希在電影《龍鳳配》的合作,震撼了女性的服裝意識,使得每個西方女人都嚮往能變成赫本。紀梵希極力為赫本的衣飾打點,但她偶爾也會提出自己的觀點,因此他們倆共同創造出代表赫本風格的俐落線條。這種合作的方式,也影響到了法國的奕夫‧聖羅蘭(Yves Saint Laurent)與凱瑟琳‧丹妮芙(Catherine Deneuve)之間的合作。


一九九○年代,所謂「超級名模」開始受到時尚界和消費者的矚目。例如,英國的娜歐咪‧坎貝兒(Noami Campell)與凱特‧摩斯(Kate Moss)、德國的克勞蒂亞‧雪佛(Claudia Shiffer)、辛蒂‧克勞馥(Cindy Crawford)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模特兒。這些名模也變成了偶像明星,她們大多都曾經演過電影,可惜的是,演技並未受到肯定,只好繼續在伸展台上走秀。


老牌服飾品牌為了推陳出新,開始改頭換面,紛紛聘請少壯派設計師前來助陣。例如,古奇(Gucci)的湯姆‧福特(Tom Ford)、愛瑪仕(Hermes)的馬丁‧馬傑拉(Martin Margiela)、紀梵希的亞歷山大‧麥克昆等人,一時之間,這些名牌綻開新氣息,順利過渡到二十一世紀。這三位設計師雖然目前都已先後離職,但他們的動向仍舊備受關注,畢竟他們之前的成績有目共睹。有些品牌的年輕設計師則也開始接班,如川久保玲(Rei Kawakubo)的渡邊淳彌,和三宅一生(Issey Miyake)的龍澤直己。


時尚是一種綜合了藝術,又牽涉到歷史文化、戰爭、殖民、電影、音樂、劇場、科技、經營管理等等層面的創作活動。正因如此,在醉享名牌之餘,我們不妨也將名牌看作是一件件的「知名事件」,去觀察這些「事件」背後的始末緣來,推敲出創意、審美與時代背景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,並藉此領略「名牌」中更深層之意義和價值。(本文引自本書,由果實出版提供)




內容簡介









  十七世紀的路易十四,喜好穿著絲襪和高跟鞋,臉抹脂粉,頂戴白色假髮,掀起了宮廷的白色風潮。一九八O年代,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,將黑服從葬禮中解放出來,在巴黎引爆黑色革命。


  十九世紀初,布柏利大衣為英軍製作精良的大衣,讓英軍在前線壕溝戰勝德軍。二十世紀末,英國的「龐克女王」薇薇安.葳斯伍德,高舉叛逆的旗幟,將白金漢宮御林軍的上衣,改裝為性感的女裝。


  這黑白正反之間,似乎透露著時尚演進的詭譎奧妙!


  《時尚考》這本書,以回溯近代時尚史的方式,來發掘時尚的奧妙之處。本書翔實介紹了迪奧、香奈兒、三宅一生等十餘種品牌的來龍去脈。藉由這些考察,我們分析出時尚底層的美感元素,詳加說明時尚的文化脈絡,除了引導讀者一覽時尚的歷史風貌之外,也幫助大家瞭解流行文化的起伏背景。


本書特色:


詳細說明世界五大重要時尚中心的發展歷史及文化背景。
為台灣人量身打造,從歷史及文化角度暢談世界重要名牌故事。
以一百餘張圖片豐富展示時尚演變,並附有年表列舉重要時尚歷史事件。
本書為2003年聯合報讀書人最佳好書《布爾喬亞》的姐妹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ki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